乔斯坦·贾德1952年出生于挪威首都奥斯陆,挪威当代着名作家之一。乔斯坦·贾德的作品致力于对人生意义与终极关怀的探索与思考,1991年出版的哲学启蒙小说《苏菲的世界》风靡世界,迄今为止已被译成56种语言,全球销售超过3亿册。
□本报见习记者张君成
提起挪威着名作家乔斯坦·贾德,必然不能绕过他那本最有名的《苏菲的世界》,10年前,它在中国掀起了一股哲学小说的阅读风潮。近日,他再度来到中国,为自己的作品宣传,并与着名哲学家、学者周国平对谈哲学阅读话题。
没想到书如此火
在作家出版社出版的《苏菲的世界》中,无数读者跟着14岁的少女苏菲在一位神秘导师的指引下,思索着从苏格拉底、柏拉图,到达尔文、弗洛伊德等哲学大师所思考的根本问题。这本书自出版以来长期雄踞各国畅销书排行榜第一名,被誉为「全世界最易读懂的哲学书」,而在引进中国18年以来销量突破了300万册。乔斯坦·贾德在接受採访时表示,他当时并没有意识到这将会是一本畅销书,就像他没有意识到《苏菲的世界》在很多地方变成少年哲学启蒙读物,「事实上我是给全年龄段人写的。」
他以玩笑的口吻告诉《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如果知道他的那本《苏菲的世界》那么畅销的话,他也许会给图书换个名字,突出「哲学史」,这样显得全面、专业一些。不过他对于图书最后的结果还是很开心,他觉得哲学实际上是一门语言,探讨着人类最为本质共同的地方。所以哲学应该存在生活当中,他告诉记者在挪威哲学氛围浓烈:「甚至你去看医生,你都可以与他交流哲学思想。」所以他在写作的时候,回避了晦涩难懂的哲学体系,而是用简洁、明快的笔调融入小说情境,最终呈现给读者的《苏菲的世界》是智慧的世界,梦的世界。它唤醒每个人内心深处对生命的赞叹与对人生终极意义的关怀与好奇。
所以庞大的哲学命题在乔斯坦·贾德叙事包装下,显得生动而有趣,他并不是硬生生地灌输给读者道理,而是愿意用讲故事的方式拉近与读者的距离:「人类的大脑是专门接收故事的,而非接受百科全书式的知识的。而非常幸运的是,我很喜欢写故事。」
苏菲后时代的哲学思考
创作完《苏菲的世界》后,乔斯坦·贾德将他的哲学思考延续得更深。如果说《苏菲的世界》哲学思考是轻快的亮色调,那么乔斯坦·贾德之后的作品则更多是深刻的暗色调。
比如《纸牌的秘密》,贾德精心构造了一个世界,全书分成52章,结构有如一副纸牌,故事中套故事,融童话与家族史于一体。虽然是以小男孩的视角,但是水手52年的独居生活仍让人触目惊心。同时代表着局外人的小丑牌所揭露的真相,赤裸而直指人心。
《玛雅》也是如此,这是一本带有悬疑色彩的爱情小说。虽然同《苏菲的世界》一样有悬疑色彩,但它探讨的哲学命题也比《苏菲的世界》更为深刻。它以生物学与哲学聚焦人生意义,充满思辨与省思,让读者对生命、爱、永恆抱持更热诚的渴望与追求。
相比于《苏菲的世界》,接力出版社此次推出的「贾德哲学启蒙少儿书系(7种)」有着大不相同的哲学意味。该系列作品是专为青少年读者创作的,包括《青蛙城堡》《橙色女孩》《没有肚脐的小孩》《西西莉亚的世界》《伊莉莎白的秘密》《喂,有人在吗?》和《诺拉的2084》,涵盖生死观、人生观、信仰观、宇宙观和未来观等多个哲学主题。
在周国平看来,如果《苏菲的世界》是儿童哲学小说,这一套书可以称为哲学儿童童话,「我们的有童话书、有哲学书,但是儿童哲学书很少。贾德是一个懂哲学也非常懂孩子的人,他很会写童话,但是他也知道现在的孩子对什么感兴趣,如时空穿越、外星人这些元素都放进去了,所以很高明,真的很好看。」
儿时对中国有无数幻想
在读者见面会上,乔斯坦·贾德说,在他小的时候对于中国有着无数的幻想,最为夸张的是他小时候曾经想要在地下钻一个洞,打造一个挪威与中国相连的隧道。而最终实现这个愿望,并非这个童年的小洞,而是自己构建起来的哲学世界的故事隧道,奇思妙想的文字砖瓦让他与无数读者相联。
贾德坦言,所有的孩子生来就是一位哲学家。因为哲学家最基本的素质就是要具有好奇心,比如他们学习说话的时候就会问一些可爱的问题,比如说「为什么天上会有星星、为什么大象的鼻子这么长」,所以我们需要注意保护这种好奇心,这样不用费很大力气就能培养出他们的哲学素养。
周国平亦赞同贾德的观点。他认为,重要的并不是从外面灌输给孩子哲学,而是要珍惜孩子这样一种状态。做家长也好,做老师也好,最重要的是要能倾听孩子的问题,鼓励孩子提问题,然后跟他平等讨论,鼓励他的哲学兴趣。「但是我觉得我们中国的家长或者某些老师在这点上是有问题的,大部分态度都是麻木的、粗暴的、或者简单敷衍的。」